4月 18, 2012

〔殘像090207〕。40x28x68cm。2009年,這是第二件...



二、意識到「自我」的不確定()

    生與死,就像起點和終點一樣,是生命表現的兩個面向,在生與死之間,夾雜著人生的旅程,簡單來說,就是時間。一個生命的出生,無可避免的,就一支箭一樣,射向死亡,一去不復返。

    人生來就是不平靜的、不滿足的,初時被母親抱著、哄著、飽嚐母乳後才平靜下來,展現出嬰孩可愛的一面,隨著年紀增長,慾望的窗口被不斷開啟然而身體的空虛可以用食物來填補,人心深處總是有其他的不滿足,需要另外尋找精神上的食糧,來填補這樣的空缺。

    我們經歷人生的數十寒暑內,有許多的事物在提醒著我們生命的不可逆性,春天的生機、夏天的茂盛、秋天的蒼涼、冬天的死寂,甚或親人長輩的離世,都是一種暗示,生生死死,是大自然的規律,是必然的結果,這樣的描述似乎非常消極,了無生趣,但在生邁向死亡的箭頭當中,我們有一段說長不長,說短不短的時間要度過,在這樣的情況底下,每個人都需要方法來處理「生」、「死」。、有生有死、無生無死、不生不死,所以有的人說,有一種力量是超越生死的,人都要相信自己擁有這個力量;也有人說,生死是一個循環,生死只是前往另一個世界的通道;有人則接受,在世多多行善,死後必有回報。各式各樣的說法,填補了人心裡的這個空缺,讓人在世時,活得甘願、死得其所。
  
我們經歷人生的數十寒暑內,有許多的事物在提醒著我們生命的不可逆性,春天的生機、夏天的茂盛、秋天的蒼涼、冬天的死寂,甚或親人長輩的離世,都是一種暗示,生生死死,是大自然的規律,是必然的結果,這樣的描述似乎非常消極,了無生趣,但在生邁向死亡的箭頭當中,我們有一段說長不長,說短不短的時間要度過,在這樣的情況底下,每個人都需要方法來處理「生」、「死」。、有生有死、無生無死、不生不死,所以有的人說,有一種力量是超越生死的,人都要相信自己擁有這個力量;也有人說,生死是一個循環,生死只是前往另一個世界的通道;有人則接受,在世多多行善,死後必有回報。各式各樣的說法,填補了人心裡的這個空缺,讓人在世時,活得甘願、死得其所。
    然而控制自我的意志還在深處潛伏著,人在什麼時候會想呼吸一口生氣呢?呼吸到山雨欲來的味道,或是撲鼻的芳草泥土香,在安靜無聲中自我得到了沉澱,五官不再接收到外來的訊息,只有與自己面對著,任由大自然的規律引領著我們的生活作息,但這種時光總是不長久,在多重數位訊號橫空的城市裡,靜默的狀態一再的被打擾,也截斷了我們複習自然地與死生共處的機會,大自然的規律,似乎距離我們很遙遠,一旦發生在我們身邊才會驚覺。要體驗這種感覺大家都有相同的經驗,就是突然間停電,這時,人造的機械與光源都停止運轉,我們才會有鬧中取靜的感受。隨著閃爍的霓虹燈熄滅,我們的眼目才會注意到星光,與自身散發微弱的燭光。

    生命往往在人走到了盡頭,才顯出他的力量,目光一旦停止四處逗留,才有時間向內審視自己,貝多芬、舒伯特的動人衣服許多是在他們患重疾,離群索居時創作出來的,尼采如詩篇一般的動人思想,也是在顛沛的辛勞跋涉時,孤獨感帶給自己的體悟。

《孟子˙告子篇》中提到:
    舜發於畎畝之中,傅說舉於版築之間,膠鬲舉於魚鹽之中,管夷吾舉於士,孫叔敖舉於海,百里奚舉於市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人恆過,然後能改;困於心,恆於慮而後作;徵於色,發於聲,而後喻。入則無法家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恆亡。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。

    引用孟子的文字,依樣是在呈現一種透過勞動與苦難來昇華精神的價值觀,也就是說,許多人經過真實的苦痛與折磨,意識到了生命的目的,並在有生之年,把他付諸實行在自己的工作裡。


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