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 13, 2014

國境之南天氣篇--- in Germany




        話說暑假剛開始的時候碰巧和羅老師在國北遇見,聊了要來德國一行之後老師給了一段註解:9~12月正好是歐洲一年最美的時候哦! 當然,每個人對美的定義不同,但可以在這裡從夏末停留到冬初我想是蠻有趣的一件事情,用三個月感受到三個季節,雖然不完整,但可以說非常的值得。(謎之音:在台灣可以用一天就感受四季變化,只要開車從海拔0公尺~3000公尺走一遍就行了!)

        季節的變換除了肉眼可見以外,身體也會直接感受到溫度和濕度,有人跟我說,在德國有人一輩子都沒用過雨傘,乍聽之下以為德國人頭都長的很大所以都不用傘...扯遠了...這裡沒有午後雷陣雨豆大的雨點,也沒有颱風,下雨就給它淋吧~乾燥的也很快,事實證明,在這裡下雨真的看不太到有人在撐傘阿,撐傘的人可能會被視為怪咖的存在喔~

     

        11月時,同樣一條車道,落葉真的誇張的多,但每隔幾天就會有專門清理的公務車把落葉掃除,下雪的時候亦然,不過今年雪下的比較晚,所以至今還沒碰上下雪。


        秋天在德國南部是時常起霧的,想必大家都清楚德國的高速公路一般是不限速的,內線道想開多快都行,不過出現了以下三種情況還是會標示速限,如施工、起霧、事故...等。而且大部分的高速公路只有兩線道及路肩,並沒有想像中的寬,開起來和台灣的國道2號很像。不過駕駛者一般是非常守規則的,也不像台灣時常看見事故或拋錨車,事實上,我在台灣每年上高速公路的次數已經夠少了,但還是常看見路面散落的貨物、紙箱、輪胎皮、甚至排氣管,開車上路常像打電動一樣刺激,但只有一條命...

        德國可以允許小客車加掛露營車、載貨車廂(載馬),所以家家戶戶還是以雙B、VW為首選,畢竟性能好,又不貴(省了關稅)。所以在德國基本上是看不太到日系車的,像是頭又大、苯田、三零、尼桑在德國的市占率加起來可能還不到10%吧。下圖就是所謂的"馬車",不是馬拉的車...是載馬的拖車,一般設計成這樣是可以載兩匹馬,因為德國的馬術運動頗流行,我所知的德國家庭就有不少人就是騎在馬背上長大的(誇飾),住在大都市的人也不少養馬,一般是寄養在都市週邊的農場或訓獸師擁有的場地,每逢假日就像探親那樣去探馬,遇到有馬術比賽時參賽者就利用這樣的拖車運輸他們的愛馬。




Welzheim的牧場


    

        繼續扯跟天氣有關的訊息,秋冬的時候日出簡直是常常看得到,上圖記得是在10/26那天一早要趕火車,AM7:00太陽才出來,順手就把這樣難得的景象拍起來了,在台灣能看日出的機會真的不多,畢竟天候因素和賴床因素就佔了絕大多數阿!





        有時傍晚也會瞥見月亮提前露臉,正巧捕捉到好像在衝浪一樣的月球。




        不看天空的話,樹也是季節的主角阿!

德法交界Alsace的葡萄園


        台灣,扣掉颱風和地震以後,其實生活條件也不輸歐洲,當然農業的不發達,導致我們食品產業越來越像化工產業,與這裡的民眾交流後,發現他們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關注食的安全,有機認證的制度、超市與農場簽約進貨,食品包裝上的標示...等等,都做的比較完善。我們無法避免颱風或地震的災害,但總可以吃的安全健康吧,一邊看著台灣的新聞,要向外國人介紹台灣的特色都感到十分尷尬阿,難道要說我們都吃著"飼料"級的食物長大的嗎?我們都不用等著美國的基改種子入侵就可以自取滅亡了吧...

        天佑台灣...
       

   
       





11月 12, 2014

同樣的工作,但換個地方會很不一樣 -- in Germany


        一個乾淨的房間,只有簡單的配置,這就是我在Karlsruhe的工作室,Majolika陶瓷廠基本上開放一整層樓給簽約的陶藝家創作,當然,是要付租金的,目前聽到的行情按月算可以在台北市中心租到一層30坪以上的公寓吧,但幸運的是,卡爾斯魯厄市政府有提供這次的城市交流計畫進行補助,未來如果這樣的台德交流變成常態的話,市政府有可能會編列長期預算支付台灣陶藝家的開銷,我想未來來此駐村的陶藝家應該會有更好的待遇。

        大部分人可能沒去過德國,但一定知道今年世界盃足球賽冠軍是德國隊,神奇的是,自從德國奪冠以後,大批媒體跟風紛紛介紹德國民俗風情,找了許多在德國居住或有關係的人介紹德國,所以大部分人可能對於德國人有一些認識,來到這裡彷彿為了印證了我一些刻板印象一樣,各種事都有可能發生,不過大體上我認為台灣人素質上絕對不輸德國的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由於我也接觸過一些台灣的陶藝業界,我想我也可以片面介紹一些在德國工廠接觸到的工作型態,當然不排除這篇文章會有員工或業主看到,不過我僅以我的客觀及不完整的角度敘述,太過深入的話我就不講。

        首先德國買賣的旺季大約就是在聖誕節前,我想西方國家基本上都是如此,可能聖誕節訂單會佔整年營業額的好幾成,不過我從9~11月觀察下來,照理說這個時期應該是在趕訂單了,不過他們的員工還是很準時下班阿,幾乎沒看過有加班的情形。平日大約8點到4點,最晚不會超過5點下班,星期五半天(不是小學生沒錯),當然負責不同業務的人,工時會略有不同,例如商品店週一是不營業的,一週要上六天班,但工時也比較短就是了(10點上班,還有輪休制度)。再來就是下班不接電話!!(我親自打過好幾次,不接或關機很正常)想想在台灣,嗯。我們的企業真的是很有競爭力的...燒肝燒腎不在話下,用line和fb交辦公事更是獨樹一格(不敢說獨步全球,不過也差不多了)。

        主管級的工時就比較自由,基本上我認為比較像台灣的"責任制",不過他們也真的是負得起責任的一批人,該辦的事沒辦完還是會加班的,而住的遠的話也可以選擇較晚上班,但每天還是要上足一定的時數的,負責幫助我試釉的部門經理Joe(本名用德文我完全不會念...所以習慣還是用英文名字稱呼)也跟我說,如果已知下週某天會請假,可以提前把那天的班上完(工時提前),也就是自請加班但不領加班費的意思,例如我本來該4點下班,但我週一到周四每天都工作到6點,那星期五我就可以不來(當然都要提前交代好就是了),轉念一想,這樣的工作效率和環境必須有強大的自制力阿,否則同樣的條件放到台灣,可能會把方便當隨便的人就不少了,追根究柢人家能實施這樣的制度也是在人的素質上有一定的水準。

     

        回到這次交流的主題,如果關在工作室默默做一大堆作品,這樣交流的意義就很少,所以在作品上我要求盡量簡單,一刀命中核心就好,因此我以餐具為主題來進行創作,在德國我很少看到有"碗"存在,不論是在餐廳也好,在一般人民住家裡也好,喝湯、吃麵、吃麵包、盛菜一律用盤子搞定。有碗!!但是通常是做沙拉的大碗,喔不~應該說沙拉盆比較恰當,說到底還是沒看見,所以"碗"在我規劃的展覽中成為了一個主題,這種兩手捧起的大碗,口徑在13~14公分左右,坦白講我還沒做到最好,畢竟這樣的碗在台灣也不常見,要碼是中式合菜的小碗,不然就是日式拉麵碗(泡麵碗)。

        碗底我照習慣修了止釉線,欲營造一種高端產品的氛圍,這裡並不是說翻模就很低級,而是手工修出來的圈足如果被釉覆蓋上去就少了一種觀賞角度了。圖左的印章是我,右手邊則代表Majolika陶瓷廠的圖騰。工廠內以手工製造的產品會使用這種陽刻的印章,而翻模的則是陰刻來表明(或釉上貼紙),前天發現這點的時候真的挺興奮的,沒想到這種小細節可以放在產品的區分上來顯明,當然陽刻的產品價格通常會比較貴哦!!



        休息一下,看到那個白色煙囪了嗎?那就是Majolika......................旁邊的工廠!!站在曾是Schloss Karlsruhe的博物館,也就是市中心往北面看,Majolika就隱藏在那片森林裡,由於我不確定Majolika 是不是為皇室服務過,但兩者的關係可以從地上的藍色磁磚看出來,沿著走就可以一路走到Majolika了,個人不負責猜測應是近代市政府才鋪設的隱藏觀光指引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to be continued...


8月 29, 2014

陶藝家朋友小聚

今天到米鹿工作室在台藝二校區的新開張的陶藝教室,工具材料應有盡有, 也看見許多許久不見的朋友。   大家從學校畢業以後都有各自的人生規劃,而且貌似好像都在實踐當中, 不管順不順利,我想應該都是甘之如飴吧。      畢業三年僥倖完成了自己訂下的短期目標,而且下個階段也正在付諸實行當中, 在階段與階段的轉換當中, 要下一個決定其實充滿掙扎,所以尋找一個契機去說服自己是很重要的,例如眼前有一個機會,去爭取了,不管結果是怎樣,那都是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, 不會因為孤注一擲讓自己或身邊的人受到傷害。有一個好的結束,才會有另一段好的開始,這是我最近的體會, 又要迎接下一個挑戰了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4月 14, 2014

短暫的藝術

藝術創作從來不受限於時間,地點,一個人展現對煤材,器材或素材的熟練度就可以當作一種藝術形式,而且展現的方法各異,因此,如何"秀"出自己的創作,是許多藝術家的課題,個人比較愛用開放式的平台。


學習一門手藝的過程中,會有許多"眉角"隨著學習過程中自然習得,調釉我想就是其中一種,不過它也只是一閃即逝的風景。

看來該好好做實驗,心不在焉容易學到一些奇怪的技巧。

3月 01, 2014

創作的意義?

    何謂創作?創作使用的工具為何?創出的結果影響了誰?對什麼人而言是有意義的?創作背後的動機又是啥?在自言自語中整理一下思路.....
    何謂創作,創作是一種個人行為,就算是集體創作也會有人作主,此行為又必需有其獨特性,它使用的煤材和工具可以是很普遍的任何一種人造物,或自然物。此行為完成後必定產出一些結果,有可預期的結果與非預期所產生的物件,而且透過發表或展演,這些創作公諸於世,並且受人評價。為什麼有的人會事創作的行業,被後的動機為何?我覺得是在過程中疏發一些情緒,或者只是為了把那些該死的構圖從我腦子裡趕出來吧。
    不苻合以上繕寫條件的創造,孤且稱之發明,設計,或生意吧。

2月 25, 2014

工作日誌-翻石膏

陶土的特性,讓它有許多的製作方式,再配合不同的釉彩與燒法,呈現出太多風貌。石膏模,是輔助成型的好幫手,結果傍晚開始弄到11點多才完成了一半,去考翻模證照的話我應該會很慘,還好慢歸慢,做出來還是堪用的。

2月 04, 2014

工作日誌-第一窯,和它還不太熟

初三總算燒下去的第一窯,沒出什麼狀況,順順的。一邊顧窯時體會到了不同工廠出品的窯"體質"真的很不同,以往很輕鬆燒的出的效果,要重新適應一下了,不過也不能說不好,如照片中燒到1265度是頗容易的。極限1320度,暫時還用不到。另外上開式的窯門材質為耐火棉時,窯溫降的頗快,以後要燒持溫的效果看來會比較耗電些,預計明天再拼一窯,加油yoyo

2月 02, 2014

工作日誌-初三,第一窯

自去年十二月窯安置好後,到今天才正式的燒第一窯,從製作胚體,調釉,上釉的過程中,又有種再次安裝了驅動程式的感覺,每個環節又更新了一遍,期待成果有我要的感覺。

1月 13, 2014

工作日誌,碗

最近的創作一直圍繞在"碗"這個主題上,教人做碗,自己做碗,金飯碗鐵飯碗最後總是不及自己的陶飯碗啊!

1月 04, 2014

工作日誌,跨個好年

2013的尾巴有好友暢聊中度過。沒想到新年的頭五天有四天可以在工作室忙碌,作陶藝的準備工作太多,新作還要再等等...由於安坑永遠比市區低兩度的關係,好像不小心準備了太多糧食...但面對接下來北師美術館講座與教師研習,得好好準備,預計到月中之前又沒什麼時間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