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 07, 2017

鐵紅小試

    從2012以來,透過工藝競賽、個展、藝廊等平台發表了幾次鐵紅釉藥的研究成果,心得是:同系列的釉藥要能持續燒出心目中的完美表現,實在是件非常困難的事。

    偶然燒出釉藥一種精彩的變化,需要坯土、上釉方式、厚度、配方、溫度曲線...等等變因的配合。但是當一些不可控的變因出現時,這些自以為標準化的流程就會土崩瓦解,例如原料的變動,不同批購買的長石,或是某些不再進口的原料,讓配方上的那些小數點後二位的數字顯得格外諷刺。

    有時候,這麼"ㄍㄧㄥ"的作陶方式就取決於心中的那把尺,在作新一批作品前,同樣的一個配方又要重新做一次試片,完成一些"習作"之後再來進行"實作"。不過時間空間的轉換,讓我只有把握抓住八成的沙子,留不住那兩成從指縫漏的。每次實驗總有獲得新的驚喜,但心裡仍在懷念那一開始令人驚艷的試片,或許我不斷追求的只是期待還原那種初始的驚喜感,而不是想開創新的路線。


    前面寫得有點偏題了~ 在這裡發表一些今年針對新原料到貨以後的實驗,明知手上的化學分析數字也不準,但總是一個參考值,試片總算還是獲得相對穩定的效果,也順利幫助我完成了今年的個展。